7月17日,全國政協常委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(chuàng)新學院院長黃震在2023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上表示,能源的綠色轉型是我們要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之處,也是重中之重,這將是具有變革性與顛覆性的轉型,碳中和的發(fā)展路徑是從供需兩側來雙向發(fā)力的。
就能源轉型的基本邏輯,黃震提出了四點,一是新能源從補充能源走向主體能源,二是化石能源從主體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,三是再電氣化將成為碳中和的重要路徑,四是可再生燃料將與零碳電力形成二次能源脫碳的重要組合。
黃震提到,新型能源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過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在這一過程中,企業(yè)面臨諸多挑戰(zhàn)。“變革已經發(fā)生,企業(yè)最為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各自的發(fā)展機遇,為國家實現雙碳目標做出企業(yè)的貢獻”。
全國政協常委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(chuàng)新學院院長黃震。
能源綠色轉型是具有變革性與顛覆性的轉型
黃震在演講中表示,過去兩百年間的第一、第二、第三次工業(yè)革命,由于煤、油、氣等化石能源的大規(guī)模使用,人類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極大提高,人類社會得到了大繁榮大發(fā)展,但也產生了嚴重的環(huán)境問題,特別是氣候變化問題。我國約88%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于化石能源的利用過程。因此,能源的綠色轉型是我們要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之處,也是重中之重。
回顧人類歷史能源的歷次轉型可以看到,從鉆木取火到薪柴為主的能源時代,開啟了農耕文明;之后,第一次工業(yè)革命,人類開始大規(guī)模使用煤炭,第二次工業(yè)革命,電氣化進一步加大了化石能源的使用,開啟了工業(yè)文明。黃震表示,我們面臨的能源轉型會走向何處,方向已明確,要從以化石能源為主走向以新能源為主,將引領人類進入生態(tài)文明新時代。
黃震表示,能源綠色轉型是具有變革性與顛覆性的轉型。看一組數據,2020年化石能源占據我國能源結構的85%,風光水電以及核電等非化石能源占比15%。按碳中和目標要求,到2060年化石能源與非能源將完全顛倒過來,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將達到85%以上。
總結能源轉型的基本邏輯,黃震提出四點,第一是新能源從補充能源走向主體能源,第二是化石能源從主體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,第三是再電氣化將成為碳中和的重要路徑,第四是可再生燃料將與零碳電力形成二次能源脫碳的重要組合。
黃震提出,碳中和的發(fā)展路徑要從供需兩側來雙向發(fā)力。在供給側,通過電力脫碳、燃料脫碳,構建新能源為主體、化石能源+CCUS和核能作為保障性能源的新型能源供給系統(tǒng),提供零碳電力和可再生燃料,在需求側,通過過程重塑,進行再電氣化,以綠電替代灰電,以可再生燃料替代化石燃料,以綠色原料替代不可再生的原料,由此實現各行各業(yè)的脫碳,走向碳中和。
“能源轉型的大趨勢,將從基于地下自然稟賦的能源開發(fā)利用,走向基于技術創(chuàng)新的新能源開發(fā)利用,通過技術進步,把更多的風光轉化成電力,為人類所用,這將是大的發(fā)展趨勢。”黃震表示,過去的世界,人類依賴于煤、石油、天然氣等上億年前陽光照耀的產物;今后的世界,每天的陽光將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綠電與可再生燃料。
雙碳目標下,企業(yè)需找到自身發(fā)展機遇
黃震表示,能源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在這一過程中,企業(yè)面臨諸多挑戰(zhàn)。全國性的碳市場在兩年前已啟動,首先是電力行業(yè),“十四五”期間將擴展到其它七大高能耗行業(yè),包括石化、化工、鋼鐵、建材、有色、造紙、民用航空。碳市場以及碳配額將為減碳賦予明確的價格信號,必然會大幅度提升對低碳、零碳技術研發(fā)的需求,而減碳技術可通過碳市場獲得回報,由此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(chuàng)新與進步,促進企業(yè)的碳減排。
此外,歐盟碳邊境調節(jié)稅已經正式通過,這是全球首個碳關稅,意味著應對氣候變化主題的國際貿易體系已經開啟,涉及出口貿易的企業(yè)必須加快做好產品碳核算、碳足跡工作。
黃震還提到,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(CCER)交易市場正在重啟中,作為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,CCER交易是配額市場之外引入的自愿減排市場交易,用于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,是對強制性碳交易市場的有益補充,可利用市場機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,為減碳技術的發(fā)展和應用提供經濟激勵,有利于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碳減排,應對氣候變化。對于企業(yè)而言也意味著既是社會責任,也是發(fā)展機遇。
黃震最后表示,碳中和是重新定義人類對資源的利用模式,是一種理想的彼岸,變革已經發(fā)生,企業(yè)最為重要的是如何從中找到各自的發(fā)展機遇,為國家實現雙碳目標做出企業(yè)的貢獻。
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