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后,各部委相繼落實精神部署任務。針對備受關注的能源轉型問題,國家發(fā)改委近日召開會議強調,充分發(fā)揮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,做好煤炭、電力、天然氣等供應保障,先立后破有序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(yōu)化。
能源轉型是今年經濟領域的熱詞,自年初提出雙碳目標(力爭2030年實現“碳達峰”,2060年前實現“碳中和”),此后開始對經濟產生全方位的影響。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著重談及這一問題,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。和以往有所不同的表述是,提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;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,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,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(yōu)化組合。
需要明確的是,實現雙碳目標是推動高質量發(fā)展的內在要求,要堅定不移推進,因為能源轉型成功與否,既影響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的成效,還關乎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。從過去數年的優(yōu)化經濟發(fā)展模式效果來看,碳強度持續(xù)大幅度下降,能源結構持續(xù)優(yōu)化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0年底,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.4%,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5.9%,煤炭占比由2005年的72.4%下降至56.8%。受碳排放下降等因素影響,2013年開始中國大城市PM2.5濃度下降了50%左右,二氧化硫濃度下降更為明顯,重污染天數顯著下降,空氣質量明顯改善。
不過,雖然今年對能源轉型的重視程度提升,但推進實現雙碳目標仍不可冒進,需要把握路徑,特別是要考慮對經濟社會正常運行產生的沖擊,務必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。
眾所周知,今年下半年以來部分地區(qū)在執(zhí)行相關政策時出現了“跑偏”的現象。此前國家發(fā)改委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就提到,有的地方、行業(yè)、企業(yè)“搶頭彩”心切,提出的目標超越發(fā)展階段;有的地方對高耗能項目搞“一刀切”關停;有的金融機構驟然對煤電等項目抽貸斷貸。以致最后釀成了涉及不少地方的“限電”“斷電”事件,較為嚴重地沖擊了經濟社會正常運行,不可不引以為鑒。
其實,能源轉型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如何看待煤炭。我國傳統能源的基本格局是“多煤少油缺氣”,目前盡管退煤有共識,但不能一刀切,需考慮具體情況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,這與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家能源委員會明確的“供給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,必須以保障安全為前提構建現代能源體系”,內涵如出一轍。
換言之,保供應是前提,不應在新能源供應不足的背景下壓減以煤為主的傳統能源供應,否則結果必然是今年已經上演的煤價飛漲、煤電倒掛引發(fā)限電、斷電,沖擊經濟社會正常運行。而能否減煤、減多少,取決于非化石能源能否替代煤、能替代多少煤、能有多快速度替代煤。
與此同時,在能源轉型初期要加大科技創(chuàng)新力度,既要研發(fā)煤炭減碳利用,又要盡快充分發(fā)展可再生能源特別是生物質能源,如發(fā)展儲能技術,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、清潔電力為主的能源互聯網,等等。目的是在保供應的前提下盡快減少對煤的依賴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,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,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,深入推動能源革命,加快建設能源強國。
能源轉型被視為贏得未來的重要方向,更是一項長期工程,務必不能急功近利,要“先立后破”,杜絕運動式“減碳”,穩(wěn)妥有序實現雙碳目標。
評論